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講座】當火星人來到地球


當火星人來到地球

火星人?劉捷安生動科技副總這樣形容自己,因為經常需要在設計師與工程師之間溝通,而工程是與設計師的表達語言卻是截然不同,因此劉副總稱自己為火星人,還笑著說,老公也是位工程師,所以在家他也是個火星人。

其實劉副總是一位系統分析師,系統分析師在過去可能都是由資訊人員擔任,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由設計人員來擔任這個腳色,在專業領域的工程師和設計師,甚至是企劃之間成為橋梁,除了提到系統分析師的重要性,劉副總談到了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目的是要協助企業管理銷售循環流程:招攬新客戶、保留舊客戶、提供客戶服務及進一步提升企業和客戶的關係,並運用市場行銷工具,提供創新式個性化的客戶商談和服務,輔以相應的資訊系統或資訊科技如資料探勘和資料庫行銷來協調所有公司與顧客間在銷售、行銷以及服務上的互動。這時候適地性的服務就非常重要,適地性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應用包括由地圖、影音、圖片與文字所整合成的區域資訊,如行車及徒步導航、區域性廣告、旅遊景點資訊及店家優惠訊息等,並整合WEB2.0概念,讓使用者隨時隨地能夠接收即時資訊並分享旅途中所發生的一切。可應用在多種終端上,如:手機、多媒體互動資訊站、LBS網站、電子看板、車用導覽系統等,提供使用者多元化的服務;業者則可藉由LBS服務,在特約平台上即時更新並管理資訊,以確保使用者能夠閱讀到最新且正確的資訊。台灣高鐵便擁有「列車長座位資訊查詢系統」讓列車長可以即時掌握列車中的座位狀態及目前乘客類型,並即時協助有需要的旅客。

服務規劃流程,必須從分析、控制、執行、規劃產品以及服務,以使用者設計為導向,劉副總開玩笑地說「把使用者當白痴就對了」,產品要有直覺式的提醒,很多直覺式的提醒都會以顏色來分類,例如印表機上的墨水閘、防呆裝置等等設計,高鐵的列車長座位資訊查詢系統就是清楚地以直覺的方式設計,並以顏色區分來使用,讓列車長可以無痛的快速使用這項系統。

現在智慧型行動裝置快速發展,APP的設計也將不是以視覺為主,而是要去設計與使用者之間的黏著性,畢竟遊戲的APP佔絕大數,但遊戲一玩完就會將程式移除了,設計一個使用者好用經常開啟的APP工具,更是未來APP設計方向。簡化流程、易辨識、易操作是未來服務設計的三大重點,針對消費者去賣售產品的服務。

未來網路的新趨勢 SoLoMo 也就是說 Social(社交)、Local(適地)、Mobile(行動)這三個概念,隨著SoLoMo時代的來臨,將會改變消費者對於訊息、通訊的方法和觀點,再加上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由電腦網路移動到行動網路。如何觀察、預測出消費者真正的需求,並創造出適當的行動服務及應用,將會是許多企業的一大挑戰。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講座】媒材改變設計 設計改變世界


媒材改變設計 設計改變世界

        人,套句廣告名言"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設計也是因人而生,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特質、個性、想法、外表,即便是有著相似外表的雙胞胎,他們的內心裡也是相當的不同,過去的設計都注重於設計者本身,於是近年來設計者一窩蜂的投入使用者導向、使用經驗、參與式設計、使用者訪查等設計方法,卻又失去了自己本身的能力、特質、執著和責任何在,人發現了媒材,從最經典的紙和筆,到現在的數位化,都是人在設計這個世界,由設計者觀察細微的小動作開始,設計的豐富性也就因而展現。就像是迪士尼的動畫裡只是個小小的肌肉動作,就做得相當細膩,對於整部動畫來說,這豐富性就提高了許多,也既是迪士尼動畫受歡迎的緣故了。

        侯教授提到現代人常說七年級生是草莓族,他倒覺得像極了提拉米蘇,雖然軟爛但是其中卻有多層次的味道,鼓勵許多年輕設計師以及所有設計相關的學生,應該要多出去看看這個世界,不再宅在電腦面前做設計,沒有這樣的覺悟,是無法設計有質感的東西,盡量去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讓自己人生產生多樣性化的經驗,盧希鵬教授台灣產業要轉型,靠的是大家不要再宅在家裡了,去多方體驗觀察,激發自己的渴望(Inspiration),在渴望中產生點子(Ideation),在點子中發現可以執行(Implementation)的項目。

        人也因夢想而偉大,西班牙建築鬼才 Antoni Gaudi曾說過:「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所以終其一生,Gaudi極力地在自己的設計中追求自然,在他的作品當中幾乎找不到直線,大多採用有機型態的物件與充滿生命力的曲線來構成一棟建築,Gaudi的建築風格十分強烈,但整體上又有一致性,臨摹學習許多珍貴的地方藝術與古蹟建築。Gaudi並不沿襲當時建築界對古典樣式的抄襲風,反而積極地在既有的樣式中創新,並在自然界中尋找靈感。他捨棄傳統的方形、圓形、三角形等純粹幾何,採用骨頭、肌肉、翅膀與自然植物的曲線,搭配其他如錐體、螺旋體、拋物曲線等創造出許多奇特瑰麗的造型。因為他的執著與堅持,聖家堂是他最偉大的作品,他一生中有43年的歲月都貢獻在那裡。

        雖然過去有許多設計大師的經驗值得崇拜,侯教授建議我們,我們畢竟已經誕生於不同的時代,那些成功大師設計手法不能直接複製模仿,不要用舊思維處理新問題,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思考,設計不只是關乎外觀,它亦是一種深層的思考方式。設計思維是解決問題和識別機會的技巧、工具和方法,同時結合了換位思考、創意和理性的思考方式。

「You Are What You Do.」
夢想要改變世界,你便有機會改變世界。
夢想要成為大師,你肯定不會成為大師。


侯教授以上的三句名言指導,受用無窮。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講座】APP多媒體創作新趨勢


在智慧型手機之前,你是否有聽過PDA?
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你是否曾措手不及?
行動網路的大盛行,你是否已正在使用?

你玩過憤怒鳥嗎?你用過APP買過車票嗎?

         APP的創意發展已經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遍,app已供過於求,但要如何從成千上萬的app應用程式當中脫穎而出,成為賺錢的商品,則需要創意!!

        系上這次邀請到行動貝果有限公司執行長 鐘哲民先生,對於APP的發展趨勢進行講座,鐘執行長提到智慧型手機在世界上已經非常強勢,而台灣已經晚了好幾年,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路上已經幾乎是人手一機了,因此app在未來五年將會上升40%,APPLE's app store更是解決了經銷以及流動的問題,目前APP正以每月20000個的速度成長。

         APP大多以遊戲為主軸市場,然而好的APP製作成本高,在市面上面免費的APP非常多要如何從中脫穎而出,成為"賺錢"的APP,鐘執行長提出在地化服務是很重要的一環,例如將APP製作成多方國語言板以及搭配當地的消費習慣,而多語言是最困難的部份,至於賺錢則不難發現許多免費APP會設立關卡限制或者是功能限制,像要更進一步使用,則需付費。

        APP也具有行銷廣告效益,因此也看到許多行業品牌會做出APP,表面上是個小遊戲,實質上是個不折不扣的廣告看板,智慧型手機日益發展,行銷策略也開始新的大挑戰了。有創意想法,但創作的人不應該有技術上的限制,行動貝果就研發了一套平台-MIMIR,所有的人可以在這平台上自由創作&分享&出版。

       據尼爾森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分析顯示,每位Android用戶平均每天花56分鐘使用手機,而有2/3的時間是在使用Apps,1/3的時間是使用瀏覽器上網。在智慧型手機中,人們可以選擇使用瀏覽器上網,或是使用各服務專屬的App來上網,我們可以預期結果將會是服務專屬的App。 在行動裝置這完全不同介面之下,App直接提供使用者需要的服務,甚至更好的互動介面,上網的重心漸漸離開HTML介面,而Web x.0的說法,在行動裝置之下,可能將被完全改寫。 尼爾森的數據還顯示,在這些使用App的時間當中,有超過61%,都是使用前50名的App,其中前10名就佔了43%,儘管App的數量已達數以萬計的量,但數據顯示大多數人的使用習慣仍相當一致。出自 Mashable
這段分析不僅顯示使用者每天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在使用手機,對於互動介面上的服務需求更是挑剔。

        講座的最後,鐘執行長鼓勵大家,做任何事大家都會怕,最糟的事若能承受,那就勇敢去做。

        會後,鐘執行長恰巧為我高中第一屆的學長,他又不吝嗇的與我們分享,他絕得台灣的學生應該要走進國際,若在學生時期能夠出國進修是最好的,因為費用部份是最便宜的,體力也是最好的。我想在多媒體這個大產業發展快速之下,應該要趕緊好好將自己的競爭力提升,才不會被大環境給吞噬掉。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講座】情緒的探測


首先非常感謝張岑瑤教授的熱情分享作研究的一些想法,張教授介紹其學習背景為視覺傳達領域到專注於美學設計以及情感方面,告訴身為設計系的我們對於設計敏銳度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要從小地方去了解人,因為人性是不可忽略的,不過從這點來討論,通常設計是從人需要甚麼,而去設計讓人使用,但是賈伯斯當在設計I-POD以及I-PAD時,社會上並沒有這樣的商品,賈伯斯也沒有做市場調查,因為他不屑,而人也不知道它需要這個,就在商品出現後,人們因為APPLE的品牌而去購買,才發現它可已是被人所需要的,所以再這裡賈伯斯的敏銳度是和一般人的思維不太一樣的。

談到EMOTION PROBES這篇論文,是一篇針對快速民族誌學法探討網頁經驗設計,一般民族誌的田野調查,必須要了解當地生活文化、系統化的歸納,在這研究方法上的特點是貼近被研究者,跟他們一起作息,以觀察其整體生活的樣態,建立人情關係,而且還經常談話和一起活動,並且要學會當地的語言,達到不依賴翻譯即能聽講自如的地步,全面地掌握當地生活的結構和脈絡,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自己必須時刻自我反省,調整自己的理解方式,以便更準確地掌握當地人的世界觀,因此需要花費相當久的時間。張教授在英國攻讀博士時,田野工作是她必須的工作,因此他沿伸民族誌研究法產生快速民族誌,針對特定族群做出訪談。訪談要能提出問題,單一問題無法用單一方法,因此在資料的設計上很相當注意,而張教授認為分析是最困難的一部分,當在面對龐大的資料時,人們往往會迷失在其中,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就必須要從旁觀者的角度,切勿太過於主觀,所謂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民族誌研究即是文化探測的方法之一,張教授提到是最重要的一環,從設計層面探究創新,並且提高研究價值的很重要的。

講座中張教授提到Medicine man(燃燒的天堂)這部電影,內容相當沉重,描述一位生物學家,深入熱帶雨林區,從事治療癌症藥方的研究,過程中,他融入了當地土著的生活,在笑中帶淚的日常生活中,孜孜矻矻,不斷研究曾經如曇花一現的成功藥劑,也許是某部份成份的錯置或漏失,讓他一直無法研發出先前成功的藥劑。